海風依然景依然,自己升了一個年級到高三,身旁的伙伴也不是可愛吵鬧的九屆。一點點的人事已非,卻也覺得自己能接觸更多不同的學妹是件很幸運的事。
擔任謝鹽祭的闖關志工,一天裡面大概會面對兩三百個小朋友。我覺得小朋友真的是一張白紙更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是和小朋友的應對或者是面對不同年齡孩童的相處方式,我都有種在這方面的能力大幅躍進的感覺。闖關的過程中,小朋友(還有學妹)的提問讓我一再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才發現在鹽田裡面待一個暑假是不夠的,探究至極,關於曬鹽應該可以用一輩子去學吧!自己不知道或者沒有記清楚的事情實在太多,一旦明白這樣子的事實,就很想再花一兩個暑假認真的來把布袋摸透看透。我想我從來不完全瞭解我自己的家鄉吧!學測後要來「認真向學」了!
時間軸要稍稍倒帶至到達布袋當晚的晚會。常常聽人家說台語是很美的語言,有的時候其實沒有辦法很真刻的體會。可是就在聽黃文博校長念詩的時候,我真的完全聽到台語的美,也許是音調,也許是韻,也許是台語獨特的節奏發音情感,一切都美到不行。就像媽媽說的,雞皮疙瘩。一度聽的好想哭,我感覺的到情感的流動在詩裡面,我感覺到對土地的「愛」充塞其間,我感覺到比盛唐那些邊塞、杜甫那些家國之感、歷代那些山水自然更貼近我的生活的脈動。如果我有這個權力,我想我願少一些古多一些今在國文課本裡面,少一點唐詩宋詞元曲古文多一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等的文學。看不懂?聽不懂?少來,我們還不是小時候看到文言文一頭霧水而長大看文言文習以為常。更何況,註釋這種東西總有他的用途吧!
去年的謝鹽祭,分配到的工作重了一些,比較多的心思是在闖關的流暢度以及問題解決上面。今年多了一點時間來觀察一些事情,也想了一些事情。好比說,我在想文化隊能怎樣和謝鹽祭有更深的連結?文化隊並不是打從第一屆謝鹽祭就加入成為固定志工,但是如果能找到一個方向能對布袋多一點的協助,把和布袋發生的關係加廣而不只是一兩天的志工來來去去而已,應該可以讓謝鹽祭更有意義也讓文化隊的我們不只愛美麗的東部也愛身處的西部。雖然還不知道能夠這麼做,但是考完學測後應該會認真的想想。
這兩三年參加謝鹽祭,最感動的時刻莫過於和每個認識的人打招呼的時刻。每一年的這個時間,和洲南鹽場發生關係的人會回來。每一年這個時間,曾經在這裡努力過的人會再次一起努力。每一年這個時間,不過彼此之間熟悉不熟悉,都有機會聚在一起聊些天南地北的東西。每一年這個時間,不管記不記得名字,總會在看到認得的臉孔的剎那揚起一抹微笑。就像蕭玄宗說的:「我們回來了!」
而「回來」,真的好重要好重要。
我是一個很自私的人,想把很多布袋的「好」分享給學姐學妹。有時候常常興奮過了頭,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負荷的了,可是我真的很喜歡布袋。辦活動的時候場地第一個想到布袋,想社課的時候其實也默默的第一個想了布袋。我有很多很多的私心,可是我在想這種私心應該是好的,而我能夠這麼用力的去愛一個地方也是幸運的。所以我也真的好謝謝秀珍老師,好謝謝頌恩老師,好謝謝子琳學姐,好謝謝好多的學姐學妹,讓我有空間可以耍耍我對於布袋的花痴,讓我有對象可以分享對於布袋的細節特徵。我好謝謝文化隊,好謝謝我有可愛而且不放棄的爸爸媽媽,好謝謝我生活在美麗的地方而且有機會認識它。好謝謝太多的東西,那,乾脆就謝謝今年謝鹽祭從台南鹽行來到布袋的媽祖娘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