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的經濟教訓
作者:南方朔 出處:天下雜誌 431期2009/09
近代有所謂「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之說,它指的是一個社會在某個特定時刻,會因為某種特殊的情境,而使得人們相當一致,幾乎不敢反對的必須接受某種主張或政策。
這種主張或政策由於有整個政治氣氛來支撐,當然是一種「政治正確」,但因為它是一種廉價的事務,在「政治正確」的同時也就註定了「文化不正確」、「經濟不正確」或「財政不正確」的結局。人類歷史上,已不知為「政治正確」付出了多少代價!
政治上愈正確,盲點愈多
舉例而言,清末民初,中國積弱而內憂外患不已,在富國強兵的救贖情懷下,人們遂開始尋找救命仙丹,很自然的就形成一種思維邏輯:國弱是因為民愚,民愚是因為教育不佳,教育不佳是因為學習困難,而學習困難則是因為漢字太複雜,於是「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種政治上極端正確的主張遂淹沒了那個時代,而漢字簡化、漢字拉丁化等政策思考即告出現,整個中國為了這種「政治正確」,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文化與社會成本!
因此,基於「政治正確」而做的改革,就像「漢字改革」一樣,有許多都極為可疑,原因即在於「政治正確」的氣氛乃是一團迷霧,它將一切都遮蔽了起來,只剩下「政治正確」那一個亮點而已。政治上愈正確的事,盲點也就愈大愈多。
而一九九○年代的台灣,就是個充斥著各種「政治正確」的階段。當時社會正處於民主化初期,社會主流的說法乃是我們的體制是個「黨國資本主義獨佔特權體制」、「國庫通黨庫」、「意識型態一元化」,因此當時遂大舉引進美式教育的放任主義,以及美式經濟的新自由主義,於是「教改」、「金改」、「民營化」等口號,叫得震天價響,它是如此的強勢,以致於任何人若反對,一定會被貼上「頑固保守派」的帽子。
而今匆匆二十年已過,台灣教改的那個爛攤子猶在,台灣教育的每下愈況並未被扭轉回來,至於以「民營化」為核心的金改,除了圖利少數財團及貪腐領導人外,並無任何意義,而在所有的「政治正確」裡,紕漏最大的厥為各種BOT案,其中又以當時全球最大的高鐵BOT案最為突出。
保守右派削弱政府職能
對近代經濟思潮稍加回溯,都當知戰後美英放任保守主義即開始集結和蓄勢待發,到了一九七○年代末漸成主流,並在英國柴契爾夫人及美國雷根當選後取得了現實上的權力。財經上的右派保守主義,在意識型態上非法化政府除了軍警力量之外的一切權力,而對「私人」(其實是公司財團)則加以神聖化,於是「私有化」、「公共建設的BOT化」、「政府角色鬆綁的新管理主義」等都變成了新的「政治正確」。這種意識型態由於符合台灣民主化的需要,在我們社會簡直被當做魔咒般地被崇拜。
台灣的BOT,一本爛帳
於是,我們遂看到台灣東也BOT、西也BOT,國家職能可謂已被大大小小的財團所掏空。而高鐵的BOT,則是各種BOT裡最荒誕的一個──它從「政府零出資」的原始承諾起,一步步將責任推給政府承擔,演變到今天,高鐵總負債已逾四千六百億。BOT在台灣可謂已徹底失敗。我一向認為台灣的學者若將BOT的亂象與失敗,以及所造成的損失寫成專書,對全球的經濟思潮和政策,必將有極大的貢獻。
台灣的BOT,特別是高鐵BOT,早已成了一本爛帳。台灣BOT的失敗有太多原因:台灣民間建設財團缺乏足夠的經驗與能力,更沒有巨額資金調度的聯繫管道,它們接下公共建設的任務,如同小孩玩大車,註定了把車摧毀的命運。對百姓而言,則是BOT已使得台灣出現一個官不官、民不民的特權領域,這些BOT公司鬧出事來可以不必負責,但卻由全民買單。
台灣BOT在高鐵後可謂已正式宣告失敗。台灣BOT過去曾被亟力歌頌,儼然「政治正確」到了極點。由此已顯示出,特定時刻所形成的「政治正確」,其實並不足恃。在高鐵失敗的此刻,如何反省過去近二十年各種「政治正確」所造成的教訓,從而找到我們未來的方向,或許才最重要吧!